-
庆典 | 时间的远望:声倾天下播音主持网梦想十八年
时间,是群山破风耸立,是长河亘古奔流。当我们和你再次说起,已是十八次的回响与激荡,梦想在云端上!来路回首,前程远望,有轻舟与热爱,浅吟低唱,莺飞草长。2006年至2024年,因为梦想的源起,以及梦想的来路与前程。声倾天下播音主持网梦想十八年:时间的远望!
넶155 2024-11-11 -
庆典 | 致,孤独的追梦人
属于每个人的梦想,都在我们的年少,或者当下,悄然也可能嚣张的存在。时间打磨生命,而梦想,永远年轻。在我的青春期,我与梦想不期而遇,并因此与我的生活纠葛多年。2006年的夏末秋初,这个梦想更加清晰,于是,就有了声倾天下。
넶103 2013-11-11 -
普通话水平测试:语流音变
学习普通话,仅仅掌握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在读书或说话时,不是鼓励地严格按照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来发音的,而是根据需要将许多音节快速的组合,连续发出很多音节,形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在这个过程中,相邻的音素与因素、音节与音节、声调与声调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影响,从而使有些音节的读音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
넶1284 2025-07-08 -
人物 | 周涛
周涛,1968年3月23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著名女主持人、导演、制片人、演员、中共党员、播音指导(正高)职称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现任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保利演出有限公司董事长。
넶1166 2025-07-27 -
朗诵稿:美丽中国 作者:欧震
美丽中国 作者:欧震当我以南方雨林一滴露水的晶莹感受你的清澈当我以茫茫北国一片雪花的温柔感受你的壮美当我以万里长城上一块砖的厚重感受你的历史当我以春天故事里一朵花的绽放感受你的风姿哦,中国
넶1078 2025-07-22 -
普通话水平测试:声调发音
声调是汉语音节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升降。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辨义作用。例如题材和体裁、练习和联系等,这些词语意义的不同主要靠声调来区别。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始终,主要作用在韵腹上。在汉语里,一个音节一般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声调和音长、音强都有关系。但是,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音高。
넶1058 2025-07-07
人物 | 梅益
梅益(1914年1月9日—2003年9月13日),原名陈少卿,广东潮安人,中国宣传活动家、翻译家。
梅益,原名陈少卿,1913年1月生于潮州西门小卞厝巷一户贫困的人家。梅益上学晚,13岁才在城南小学毕业,同年考上了潮州省立四中(金山中学),却因缴不起学费而未能入学。后经其兄的同学龚文河告知校长杜国庠。杜国庠遂破例不收学费。梅益借了别人学过的课本,就这样上学了。上学之后,梅益很用功,课外还读了不少书刊。后来,因为参加地下革命工作,梅益的哥哥被捕、龚文河牺牲,杜校长被逼出走,这些都给梅益带来极大的刺激,让他产生了离开潮州的愿望。高一下学期,梅益班里有3位同学要到上海读大学,要他一起去。于是,他们4个人一起到了上海,但是梅益由于交不起学费,又害了伤寒,只能回到潮州,在城南小学任教。 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在校学习期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1931年经友人介绍来到北平,考入中国大学。
1932年夏天,梅益独自到北平,一面寻找革命组织,一面到北京图书馆自学英文。从1934年开始,他在北平的《晨报》、天津的《庸报》、上海的《申报》等副刊和一些刊物发表一些散文和译作,开始靠稿费度日。1935年初,梅益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被国民党特务列入黑名单,幸得到朋友帮助,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一民立中学教书,但由于他让班上的学生参加示威游行而被学校开除。不久,梅益和上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取得了联系,与“左联”作家何家槐等共同编机关刊物《每周文学》。1937年,梅益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沦陷后,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梅益和夏衍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出版了四开日报《译报》。1938年《译报》改名为《每日译报》后,梅益任总编辑。与此同时,他还按照党组织要求创办了第一份挂洋商招牌的政治性期刊《华美周刊》,在《华美周刊》上转载了毛泽东同志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的报告》、《什么是游击战》等文章,这份周刊政治色彩鲜明,是当时最具有战斗力的一个周刊,成为中共江苏省文委进行抗日宣传的重要堡垒。在此期间,他还负责主编或与别人合作创办了《译报周刊》、《求知文丛》和《上海一日》,受到当时负责领导上海工作的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志的充分肯定。 同年,梅益接到了翻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任务,他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完成翻译工作。期间,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因贫病交加死于非命。
1941年冬,梅益投奔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来到抗日救亡前线。他先后在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工作,在安徽参加创办新四军江淮大学和建设大学等, 并担任两校的党委书记。 1945年9月,梅益同志奉中央指示返回上海,负责筹办《新华日报》。1946年初,他到南京梅园新村工作。同年6月,他担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兼代表团发言人,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在代表团工作期间,他除了与众多媒体接触外,还担负着统战工作和保护由于种种原因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解救与保护革命者和党外的民主人士。由于国共和谈破裂,1947年3月,他随代表团全体同志撤离南京回延安。在延安,梅益同志在新华通讯社总社任编委、副总编辑,分管广播。国民党军队进占延安后,新华总社先后转移到瓦窑堡、太行山区的涉县和河北省平山县,他除了继续负责分管的任务外,还按党的指示在晋冀鲁豫地区建立电台,宣传报道解放战争的情况。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梅益同志随新华社进北平。随即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入北平,他担任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即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第一部长,兼北平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管理委员会委员。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他在天安门城楼主持了盛况转播工作。同月,政务院(国务院)决定成立广播事业局,任命他为副局长。
从1952年起,他担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1957年当选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他为普及发展我国的广播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搞好电台对内广播宣传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建立对外广播电台,开展对外广播,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他遵照刘少奇同志要搞电视播放的指示,带领广播事业局的科研技术人员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终于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前夕,建成我国第一个电视台,并录播了当天庆祝十周年的实况。为了扩大我国广播事业的国际影响,梅益同志多次率代表团出访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以及英国、瑞士、古巴、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为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广播文化事业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他还到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三国考察,帮助三国建立广播电视台,受到了三国领导和人民的称赞。“文化大革命”期间,梅益同志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被遣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身体遭受重创。粉碎“四人帮”后,他重新走上领导工作岗位。
1977年5月,梅益同志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78年后,他历任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副院长,党组第一书记、秘书长等职。他进入哲学社会科学这个全新的领域后,虚心地向专家、学者求教,经常登门拜访著名专家学者,与他们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研究如何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中交结了许多诤友知己,为社会科学院的初建和发展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6年年初,梅益同志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担任总编辑,同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后担任名誉会长),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工作,1995年离任。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职10年期间,正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的高峰和完成时期,也是策划《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时期。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依旧全身心地投入到百科全书的编纂发行事业之中,带领大百科出版社的全体职工共同铸造了中华文化的丰碑──浩浩74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他的一系列涉及百科全书的文章、报告、谈话和他的著作《梅益论百科全书》,是对我国现代百科全书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百科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他还主持编辑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简明中华百科全书》等几十种大型工具书,领导出版了一系列有学术价值的丛书,其中有多部大型工具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等项国家大奖。
1997年他荣获第五届中国韬奋出版奖。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宣传活动家、翻译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第一书记梅益同志,因病于2003年9月13日18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2003年9月25日,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在黑地白字“梅益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下,悬挂着梅益同志的遗像。遗像下方摆放着梅益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